【商学院】院长肖攀:关于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4-14 点击数:

一、大学的定义

1931年,梅贻琦先生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时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所优秀的大学在于它有杰出的教师,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我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就是因为有杨昌济、徐特立等一批教育大家。所以,一师范商学院在学校的地位,乃至在全国的地位,就是要靠商学院的每一位教职工的学识能力水平来确定。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二、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从五大职能来看,首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问题。通俗来讲,人才培养一般按专业组织,科学研究一般按学科组织。简单来说,大学本科阶段以教学为主,所以以专业建设为主。在研究生阶段,以科学研究为主,所以强调学科建设。目前,我校正在积极推进申硕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学校整体实力。

(一)学科建设

1.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主客观原因,我院学科建设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学科缺少“一点两力”(亮点、合力和动力)。

(1)学科缺乏亮点

我们的学科及其下设的方向没有特色。学科设置没有立足地方需求、对接市场需要,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脱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不仅得不到政府和市场的支持,也招不到优秀甚至足够的生源。

(2)学科建设缺乏合力和动力

一是缺乏“合力”。在方向、人员、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发散,缺少有效协调,未能形成合力。

二是缺乏“动力”。学科缺乏发展的力量和激励机制。学科建设有带头人没有责任人,有目标没有指标,有要求没有考核,有考核没有奖惩。

2.具体举措

针对学科缺乏“一点两力”的问题,结合罗书记提出的六个赋能推动新商科建设的指示和这次学校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初步提出在全院开展学科建设“六定”工作,以推动学科“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创新学科建设机制。

(1)定特色就是要瞄准未来5~10年学科和行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学科的特色发展定位。这里的定特色,不是一个具体的特色学科方向,也不是一项特色成果,而是指我们整个一级学科的特色定位,是一师范商学院相关学科区别于其他高校同一学科的优势或特点。

(2)定方向。学科的特色定位确定以后,就要通过固定的方向和团队来实现。定方向,就是要根据学科的特色定位和队伍状况,在一级学科下合理设置学科方向,在学科方向下合理设置研究方向。

(3)定团队在定方向的基础上定团队。依托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团队,依托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将学科的全体学术人员相对固定地“分配”到不同的方向和团队中去。

(4)定目标。就是要根据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学生申硕要求,明确未来几年的建设指标和发展任务。

(5)定责任今年学校与学院签订了二级单位目标考核责任书。接下来,从学院层面,我们要思考的就是明确学科建设责任,学科带头人和学院之间签责任书,学科带头人与方向团队带头人签责任书,方向团队责任人与团队成员签责任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各级各层的责任意识,激发全员的积极性。

(6)定奖惩定奖惩就是我们要建立基于学科建设绩效的奖惩机制,将学科建设的绩效结果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形成有效竞争态势,激发活力。

(二)专业建设

1. 商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与期望存在差异。由于我院商科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相关度低。

(2)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度不高。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地方产业融合度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与湖南省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3)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新商科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新技术和产业革命催生的新商业模式要求商科专业人才不仅要懂管理、懂商学,还应懂新技术应用,具有创新思维。

(4)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实习。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和实习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占比都在30%上,但由于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不健全,目前校企合作较多处于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阶段,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商学院专业建设具体举措

(1)依托地方产业特色精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实现学院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应该满足“区域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实践要求,依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综合性”的办学定位,以及作为地方高校商科专业服务面向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因此对商科专业的培养定位是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中小型企业应用型管理人才。

(2)构建跨界融合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需求变化,需要跨界融合, 培养一流人才必须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相较于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互联网+”时代对于新商科人才的要求是商科人才知识多元化、技能跨界化、个性灵活化。

(3)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一流本科教育的直接因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接受度高,学习主动性强,要积极引导全院教师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有效融合,多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在超星云课堂等平台上学习,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多终端交融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专业认同感。

(4)完善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完善校企双赢的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其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商科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需要既懂营销又懂大数据,这样才能胜任大数据营销、精准营销等课程。因此,加强现有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向交叉、复合、双师型教师转型,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Copyright© 202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办学思想大讨论专题网站 技术支持: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