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四个一师”和建设师范大学的目标,学校就必须要“两坚持,两拓展”。既要办好师范教育,又要办好非师范教育;既要培养好农村小学教师,也要培养好城市小学教师,还要培养好初中教师。
今年初,学校2022年招生计划的申报,就产生了问题了。如:一是各学院招多少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比例以多少为宜?二是学生进校后分专业还是不分专业,还是从第二年开始分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专业呢?三是既然我校小学、初中教师都招,学生可能选初中的多。那么,我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数不足,专业难以办下去,就会对第一师范传统的优势专业的招生办学带来冲击,怎么办?四是语、数、外、音、体、美等专业既培养小学教师,又培养初中教师,那么,学院就需要两份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师上两个头就要有两份教案,学院和教师有埋怨情绪,最好是涛声依旧好。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思想解放不够,办学思路不够清晰。因此,我们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开门办学,来一个全体教职员工办学思想大讨论,只有把“新时代 新师范 新使命”学校办学思想弄清楚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理成章地完成。
一、回首历史,一师办学有所局限
“千年学府”指公元1161年,张浚、张栻父子创办城南书院时,学校办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的皇帝对全国的书院进行了评比,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双双进入前20强。也就是说,城南书院创办初期,在全国是非常优秀的。
“百年师范”指从1903年创办师范教育开始。当时从湖南一师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社会精英,特别是培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湖南一师秉承研究小学教育,培养小学教师,直到2000年前,学校就一直是所中师学校。据说60年代,当时李维汉先生对主席说“我们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是否可以升格,办大专,办大学呢?”
新千年伊始,也就是2000年伊始,湖南一师终于开始醒悟。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2000年前的湖南一师已经落后于本省各地市州的师专。于是就有了2000年的升为专科,经过8年努力,2008年学校升入本科院校,2019年学校进入一本招生学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22年来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过去900年,成绩有目共睹,在座的各位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
但是,现在的湖南一师与过去的湖南一师的辉煌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学校既不是硕士点学校,也不是大学,更不是博士点学校,在全国的排名在500名以后。这个排名与湖南一师的历史地位是不相符的,所以要居安思危。
二、展望未来,一师办学必须发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面对世纪疫情给教育带来的挑战,面对湖南“三高四新”发展战略,湖南第一师范在湖南还处在第三层次(排名20),在全国大学排名500名以后。
从师范大学在全国大学的排名来看,优秀大学前10名,没有师范大学;从985高校39所大学来看,只有北京师学范大进入,占比2.6%;从211大学116所大学来看,只有8所师范大学进入,占比6.9%;刚刚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大学147所大学,只有9所师范大学进入,占比6.1%。从以上数据分析,办师范大学的发展之路的艰难的。
联想到我校,师范生占比接近80%。其中50%是面向农村小学师范生。这种办学模式与前面提到的我们优秀大学的办学模式是不相适宜的。因此,我们必须痛下决心,解放思想,调整办学思路,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因为,从根本上讲,选择发展道路,就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水平。
三、办大学的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话出自梅贻琦校长1931年在清华大学的就职演说。也就是说办大学要有大师也。
第二种观点:面对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如何抓住机遇,回应挑战?唯一的对策就是要更新观念、改革体制、调整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更新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1)知识观:从诠释过去到探索未知。高等教育不仅要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2)质量观:从知识储存到全面发展。人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只有知识、能力、思想、情感、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3)目标观:从专业人才到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同现有人才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意识的强弱、专业知识的多寡、专业能力的高低,更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优劣。
面对公费师范生的人才培养,从2006年创办到现在,16年过去了。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经历过3次修订,其结果更多的是讲统一性,人才培养的共性。面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做得不够。比如,方案是否有让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内容、方式、双语教学等机会,开设学生创新性的课程等方面都不够。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培养出学生有创新能力吗?因为,今天的学校教育需要重视培养学生更多的思考方式(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判断力)、工作方式(包括交流和协助)、工作工具(包括认识和开发新技术的潜力)以及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有能力成为积极而负责任的公民。
(4)教育观:从传播知识到开发潜能。坚持学校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育是开发创新潜能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新品质,从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欲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5)学习观: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学习。学习不是外在的,被动的,而是个体生存的迫切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为了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人们需要不断探索未知,把我未来,在学习时间上具有终身性;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方法上具有灵活性。比如充分利用正规与非正规的各种学习形式,电脑等多媒体多种手段进行学习。
第三种观点:国家提出“四个面向”办大学。
办大学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人类生命健康。”
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在202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作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与探索》主题报告,他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回应国家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研究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立了大科学装置和工程实验中心;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成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面向人类生命健康:成立了生命科学实验室和区域性医疗中心。以上四个板块,组建了29个研究院,300多个研究所。
以上三种观点分别是从大师、观念、“四个面向”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来办好大学,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办一师的几点认识
1.要做大做强师范教育主业。
我们不仅要培养小学教师,还要培养初中教师,甚至高中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农村教师,还要培养城市教师;我们不仅要办好本科教育,还要积极申办研究生教育。为了强化主业,建议整合学校部分资源成立基础教育研究所(含小学教育研究所、初中教育研究所),加大基础教育的研究并返哺教学促进基础教育人才的高效培养,同时掌控基础教育在国内的话语权。建议突出师范特色成立教师技能训练部,做到全校师范专业全过程培养一盘棋来强化教师技能培养,为学校办学特色保驾护航。
2.要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专业。
文、史、哲、经、法、教、理、工、农、医、军、管、艺等十三大学科门类,下设92个一级学科、703个二级专业方向。我校涵盖八大学科门类,30个专业方向。我们必须要在办好已有八大学科门类30个专业方向的同时,积极谋划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要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要突出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
一是强化师德为先。将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指标,坚持正面引导与负面约束相结合,从品德修养、职业素养、社交涵养等维度明确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与禁行底线,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教学为要。对教师教学投入、教学成果、教学改革等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察,引导教师在教学、课程、教材、实践等体系建设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强化育人为本。积极拓展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的方式,注重考察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和教学效果情况,鼓励教师开设专业育人特色课程,引导教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本职,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厚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
4.要积极借鉴他山之石办大学。
2021年11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公布《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该计划明确提出:一要在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的同时,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体育美育劳育的权重,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形成良好审美观念,热爱劳动,将五育落实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到校园生活里,延伸至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二要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要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调整通识课与专业课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主修与辅修比例。积极支持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基础科研能力,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因为,生活本身对人真正意义上的考验并不是我们能否记得昨天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而是我们是否能够解决今天无法预料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仅凭我们的所知是不能获得垂青的,我们只有基于所知有所为才能赢得社会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