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正式成为了学校大家庭的一员。五年来,从一个局外旁观者变成亲身经历者,从一个新一师人变成了“老一师人”。今天,在学校“十四五”发展关键时期,在学校开展“新时代 新师范 新使命”办学思想大讨论的背景下,学习罗书记在各个二级学院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己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两所高校的工作经历,介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谈谈自己关于学科建设的看法,希望对学校学科发展有所裨益。
一、加快发展速度,抢抓发展机遇窗口期
回顾近30年来中国高校发展历程,国家陆陆续续出台了许多重大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对高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抓住了机遇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错过了就会发展缓慢,并且极有可能错过未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1995年11月,国家计委、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8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当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那些抓住机遇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的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资源,学科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地处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够便利,短短几十年从专科学校上升到国内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高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良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近10多年来,桂电人抓住了几个重要发展机遇,综合实力越来越强,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学校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发展上了新台阶。更名大学成功后,学校没有满足现状,抢抓实干进行二次创业,提出申博的明确目标。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桂电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申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校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为组长的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学校高度评价,称赞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鲜明,完善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回顾近10多年发展历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抓住了更名大学和申博的重要战略机遇,获得了飞速发展。
我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地处中部大城市,交通便利,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学校抓住了大学扩招,大学新校区建设,升级本科院校和调整本科一批招生的发展机遇,稳步前进,办学条件和综合实力得到提高。罗书记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如今处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发展面临“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机遇期,面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战略机遇期。面对这些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抢抓实干,加速前进,牢牢把握机会,一定要在发展机遇窗口收窄甚至关闭前实现大飞跃大发展。
二、做强特色学科,突显优势学科竞争力
根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类人才,要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指出,要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建设,突出农林、水利、地矿、石油、交通、能源、环境、建筑、医药、师范等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行业发展能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围绕学校的目标定位,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三个学科,2013年三个学科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4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获批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类学科特色鲜明,服务电子行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我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为目标,提出建设“四个一师”发展战略,其中红色一师和品质一师与学科建设紧密相关。罗书记在教育学院调研时强调,要全面实现“四个一师”和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就要办好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办不好,师范就办不好,教育学院要充分发挥优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建成高水平教育学院。众所周知,教师教育特色和基础学科的优势是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以必须将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艺术学科做强,重点建设数学和文学类学科,形成文理并进,教育突出的师范特色学科体系,在一流学科建设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三、加大办学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最大化
经济学中有个规模经济概念,就是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就是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高校发展同样如此,对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的高校,还处在发展上升阶段,扩大学科建设规模是必走之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专科学校到本科大学,学校规模持续扩大,近几年陆续增设了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规模效应得到突显。学校开设有本科专业7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电子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互相支撑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先后获得认知无线电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成为了中国-东盟位置感知和位置服务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
我校现有34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小学教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但和兄弟院校比较,我校学科设置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结构单一,专业数太少,没有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还没有机会走上全国学科评估舞台。我校理学学科只有数学,缺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地理学等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基础学科,我校工学学科专业数量少,实力弱,严重影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学校去年成立了物理与化学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和计算机学院,这些改革举措非常必要且及时,否则我们会错失发展壮大的机会。在理学和工学学科实力还不够强,师资力量还比较缺乏的情形下,我们需要加强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做好学院之间师资调配,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罗书记在数学与统计学院调研时,对学院提出聚焦核心竞争力,在做强学科特色和在支撑交叉融合走在前的具体要求。为了做好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建议设立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政府数字传播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使得各学科之间融合的渠道更加畅通,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
四、加强师资建设,确保高速发展持续性
2022年2月,湖南省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省委书记张庆伟强调,人才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要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新局面。大力培养集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聚焦战略科学家这个“关键少数”,抓住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这个中坚力量,突出青年人才队伍这个生力放大创新平台这个“强磁场”。在“双一流”建设和申硕申博的大环境下,全国高校都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首要地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单列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学校实施了大师计划、拔尖计划、英才计划和提升计划,对于学校内部入选和外部引进的相应人才实施年薪制。师资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汇聚了一批以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广西八桂学者为代表的拔尖人才群体,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广西八桂学者11人、广西八桂青年学者3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
我校历史上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等一批教育名师大家,一代代老一师人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学校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五年来博士学位教师从105 人增加到 305 人。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芙蓉教学名师”“芙蓉学者”“121 创新人才工程”等 25 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小学教育教师团队获评“湖南省芙蓉标兵岗”。但学校国家级领军人才极度缺乏,省部级人才数量偏少,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和老中青人才结构不合理,优秀的中青年人才数量不多,有人才结构断层隐患。罗书记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推进人才强校,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要重视学校已有各类人才,爱护他们,让他们对学校有归属感。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要实施人才工程计划,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大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在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筑牢一师人的发展共同体、荣誉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识,对标对表,攻坚克难,群策群力,跑出学科建设加速度,奋力奔向“一四”战略新征程,共创新一师、新辉煌!